2023年4月7日,《科學通報》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科技倫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衛平與同事宋利璞的一篇題為“涉及科技倫理問題的撤稿論文研究”的文章。該論文從文獻計量學角度系統梳理了有撤稿記錄以來所有因涉及違反科技倫理問題而撤回稿件的情況。
作者發現,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國因倫理問題撤稿論文數量共92篇,居世界第三位,位居日本和德國之后。中國撤稿中涉及違反倫理審查規范問題49篇、涉及違反倫理共識問題35篇、涉及違反知情同意問題10篇。中國撤稿論文在違反倫理共識方面,主要涉及器官移植領域,發表時間為2008年到2017年。此后,隨著中國對器官移植監管的逐步規范等,此類撤稿已逐步減少。
論文中提及,從全球范圍看,未獲得倫理委員會前置性批準是這些撤稿的最主要原因,占總撤稿數量的比例約為77%;中國撤稿論文中這個比例約為58%。
今天,這種“先斬后奏”之舉盛行的時代結束了,這其中的一個背景是國家自上而下的重視。
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要求明確科技倫理原則,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制度保障,強化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這意味著,中國各個機構的科技倫理委員會不再是橡皮圖章,中國科技倫理治理體系邁向了新的臺階。
那么,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中國科學院在科技倫理治理方面有何作為?《中國科學報》帶著這樣的疑問采訪了楊衛平。
絕不是說說而已
2022年9月,科技部會同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共二十二部門,印發《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把以弄虛作假方式獲得科技倫理審查批準,或偽造、篡改科技倫理審查批準文件等行為列為科研失信行為。相應的處理措施包括:從誡勉談話到一定范圍內公開通報,從暫??萍加媱濏椖?、終止或撤銷到一定期限禁止承擔或參與相關科技計劃項目,還會撤銷相關職務職稱、學術獎勵、榮譽等并追回獎金,甚至會取消院士等高層次專家稱號。
迄今中國科學院已有涉及科技倫理的科研失信案件得到嚴肅處理。楊衛平告訴《中國科學報》,院黨組提出,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中國科學院在科技倫理治理實踐中要起到“引領與示范”作用,“這些年我們做了許多努力”。
在楊衛平提到的一個案例中,院內某機構研究人員將人多能干細胞誘導為全能性的8細胞期胚胎樣細胞,并將此胚胎樣細胞植入小鼠子宮內發育。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2年的某期頂刊。然而,研究人員在發表論文過程中提供了虛假的倫理審查報告。
在中國科學院科研道德委員會于2019年發布的《關于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的“提醒”》明確指出,按照規定需進行倫理審查的生物醫學研究項目,項目負責人應主動在項目實施前提交倫理審查,未經倫理委員會同意或許可,不得進行該項研究。
處理結果是,對涉事研究人員給予了科研誠信誡勉談話的學術處理,同時暫停該科研人員一年的研究生導師資格,削減了部分年度科研經費等,取消了一定期限申報獎勵、績效評優和申報各類人才項目的資格。
據楊衛平介紹,該案線索是在中國科學院院巡視辦的巡視過程中接到舉報發現的,隨后這起案件轉到了院科技倫理委員會辦公室,后者再委托相關機構進行調查。楊衛平說,“我們認為它是嚴重的,因為前置性倫理審查是科技倫理敏感領域開展科學研究不可逾越的紅線?!?/p>
主動研判
早在2001年,由時任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的張存浩院士帶隊赴英國、法國和德國訪問,與13個有關科學機構負責科學道德倫理工作的管理官員和科學家進行了交流。
自2011年起,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幾乎每年都舉辦特定主題的科技倫理研討會,轉基因技術、納米技術、干細胞研究與應用、互聯網技術、生態環境、人工智能等均成為議題。
與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醫學的3個分委員會設置不同,中國科學院科技倫理委員會關注生命科學與醫學、農業與環境和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等3個領域。楊衛平說,農業與環境領域也存在科技倫理議題,如基因修飾動植物的野外釋放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的科學實驗對地方文化、傳統的尊重和影響等。
中國科學院提出,以主動研判科技帶來的倫理挑戰為己任,為國家實現重大倫理問題咨詢和重要問題的立法建議。楊衛平解釋說,“中國科學院是最能理解前沿科技發展對人類未來影響的科學家群體和國立科研機構,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研判科技發展對人類未來的影響、包括所帶來的價值重沖突、倫理挑戰。不同于社科類的科技倫理研究,中科院的倫理研究就是要基于不同領域學科科技的發展,及時提出相應的倫理規制、重大政策咨詢意見和立法建議?!?/p>
中國科學院提出了具體的舉措,比如在重大科技項目立項之際就要捆綁相關倫理議題研究,這些項目大都是最前沿的。未來,腦機接口、人和動物的異種嵌合、自動駕駛、大模型等新技術對科技倫理提出了新的挑戰。日前,中國科學院科技倫理委員會已經向全院科研人員正式發布指南,征集科技倫理研究議題。
太嚴格的科技倫理監管會不會阻礙科技創新?楊衛平說:“恰恰相反,科技倫理治理的最終目的為創新保駕護航。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深度參與國際科技倫理治理、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反對倫理傾銷和倫理霸權。要處理好創新發展和倫理治理的關系,把握好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關系,既要管得住,又要非常審慎?!?/p>
(本文作者為孫滔)